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台北地區重要廟宇

http://dipper.myweb.hinet.net/ch6/6-3.htm
1、龍山寺

﹝1﹞、創建年代:清乾隆3年(西元1737年)

﹝2﹞、地址:臺北市廣州街211號

﹝3﹞、歷史沿革:艋舺(萬華)是台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而台北第一名剎-龍山寺,就是當地居民信仰、活動、集會和指揮的中心。龍山寺建於清乾隆3年(西元1738年),規模相當宏大,與艋舺清水巖、大龍峒保安宮並稱台北三大廟門。龍山寺在當時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無論是祈福消災、集會議事,甚至昔日械鬥郊拼,都以龍山寺為指揮中心,而凡是蓋上龍山寺印的文件,也都具有相當正式的效用,可想見該寺和艋舺的歷史發展真是息息相關!
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是完整的「回」字形,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是一種非常尊貴的佈局。列為二級古蹟的龍山寺,最引人注目的是供奉分屬佛道的眾多神明和精彩的建築,正殿主奉觀世音,但也同祀道教的媽祖、文昌、關帝君,方便當時來自不同區域的移民,同聚在此祭祀。在建築特色方面,龍山寺繼承了中國南方的傳統,又兼受外來風格影響,相當具有觀賞價值,前殿及正殿結構奇巧的藻井、精雕細琢的石雕、轎頂式屋頂造型的鐘鼓樓、琳琅滿目的書法和詩句,以及各種姿態、神情變化豐富的神像,出自名將手工的前殿銅鑄龍柱,皆是令人讚嘆的藝術瑰寶。
每年農曆元月15日元宵節,龍山寺均舉辦相當盛大的花燈展覽,這些色彩絢麗、造型各有變化的燈飾,除寺方自行添購的外,還有部份是信眾們虔敬的奉獻。花燈展示期間長達半個月以上,將古色古香的龍山寺點綴的光輝燦爛。

2、清水巖

﹝1﹞、創建年代:清乾隆52年(西元1787年)

﹝2﹞、地址:台北市康定路81號

﹝3﹞、歷史沿革:清水巖俗稱祖師廟,建於清乾隆52年(西元1788年),列入三級古蹟,在當年的「頂下郊拼」械鬥中,是一關鍵地點,對艋舺、大稻埕歷史發展有絕對的影響性。該廟所祀奉的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蓬萊祖師,為泉州安溪人的地方信仰,相傳清水祖師是宋代高僧俗名陳昭(一說其名叫應),生前行醫濟世、祈雨救旱,鄉民深受其惠,逝世後被泉州人奉為守護神。台灣的清水祖師像都是黑臉造型,因此又有「烏面祖師」的稱呼。蓬萊祖師也就是所稱的「落鼻祖師」,相傳天災地變時,祖師的鼻子就會自行掉下來,警告信徒,一直到災變過去,才又會自行回復。
參觀艋舺清水巖,可在內殿、中殿和前廳發現三個不同年代的石柱、匾額,這是因為祖師廟曾歷經兩次大幅翻修。一次是嘉慶年間一場暴風雨造成嚴重折損,由富商翁有來捐款修繕;而咸豐3年的「頂下郊拼」卻使得祖師廟幾乎毀於一旦。當年安溪人的聚落,正好介於積怨頗深的三邑人與安溪人之間,械鬥發生時,三邑人取得安溪人的同意,燒毀祖師廟衝入同安人居住的八甲庄,寡不敵眾的同安人於是將其所信奉的城隍爺帶出,舉庄逃往北方的大稻埕。這次的破壞,一直到同治6年才由安溪茶商集資重建。
艋舺清水祖師廟也是台北市內唯一仍保存同治年間寺廟原貌者,樑架、石壁、龍柱上都可見樸拙渾厚的雕刻,廊牆鑲嵌的磚刻也非常精緻華美,是最能代表清代中期台灣地區廟宇建築風格,及藝術水準的完善之作。

3、霞海城隍廟

﹝1﹞、創建年代:清咸豐9年(西元1859年)

﹝2﹞、地址:台北市迪化街一段61號

﹝3﹞、歷史沿革:該廟建於清咸豐9年(西元1859年),列為三級古蹟。主奉霞海城隍主神,其原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一帶五鄉莊民的守護神,清道光年間,同安人陳金絨等奉神渡台,初供奉於艋舺八甲塵的金同利糕餅店內,至咸豐3年(西元1853年)艋舺地區發生「頂下郊拼」的不幸事件,下郊人(安溪、同安人)與頂郊人(晉江、惠安、南安人)互相械鬥,該神座被毀,同安人舉族遂西遷奉至大稻埕建廟現址,自此香火鼎盛。
據稱霞海城隍廟地理正處於所謂「蜂巢穴」吉地,坐東北朝西南,臨接繁榮的迪化街,其正殿內來自各方神明,呈階梯形由上而下排列,前後不下百尊,而廟的西側,配祀「義勇公」,為紀念在當年頂下郊拼時,保城隍神像及鄉民,不幸殉難的38位鄉賢。
每年農曆5月13日是霞海城隍誕辰,俗諺並稱譽「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霞海城隍祭典活動為期一週,各地方的祠堂、軒社均前來祝壽,活動相當隆重熱鬧。最重要的活動是5月11日、12日為城隍爺「暗訪」,及13日當天的「繞境」,城隍爺神輿及隨行的樂隊、獅陣、車鼓由保安宮前啟程,一路巡行迪化街、南京西路、延平北路…等地。

4、孔廟

﹝1﹞、創建年代:民國14年﹝1925﹞

﹝2﹞、地址:台北市大龍街275號

﹝3﹞、歷史沿革:孔廟位在保安宮西南方,座落於大龍街上,肇始於清光緒5年(西元1879年)在城內南門內建造文武廟,文廟在左、武廟在右,即台北府城的孔廟,在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時,每年均如期舉行盛大祭典,為台北讀書人之盛事。但日據時期因兵災而嚴重毀損,建築物荒廢,而祭孔典禮也停辦,至民國14年台北士紳倡議重建孔廟,由大龍峒陳培根出地,聘請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打造,至民國28年告峻。
孔廟建築係借鑑曲阜本廟,而以漳、泉兩州文廟為藍圖,廟內共設大成殿、崇聖祠、東西廡、東西廂、儀門、櫺星門、義路、禮門、泮宮、黌門、泮池、明倫堂、萬仞宮牆等。建築特徵是廟宇坐北朝南、黃色琉璃桶型屋瓦、柱子與門窗皆未刻字、儀門及櫺星門經常關閉、大成殿地基比廟庭高1公尺,屋脊兩端有通天柱(亦稱藏經閣)為主殿。另外在大成殿、崇聖祠、儀門、櫺星門屋脊上雕飾一種形似龍頭魚尾的動物陶雕,俗稱「鴟吻」,源於漢代,相傳此海中小龍可激浪而降雨,宋朝變為龍頭魚尾形,沿用此造型以避火災。
殿內祀奉至聖先師孔子,擁有許多遵古制所作禮器與樂器,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時祭孔大典即派上用場。祭孔大典是在早上06:00至07:00舉行,由市長擔任正獻官,民政局長擔任糾儀官,各種禮器及樂器的使用均需與樂聲相配合,持禮器的樂生要五步一頓,舉止恭敬,儀節隆重。

5、保安宮

﹝1﹞、創建年代:清嘉慶10年(西元1805年)

﹝2﹞、地址:台北市哈密街61號

﹝3﹞、歷史沿革:大龍峒保安宮建於清嘉慶9年(西元1805元),道光10年落成,俗稱大浪泵宮,取名保安,寓有保佑同安人的意義。列為二級古蹟,與艋舺龍山寺、清水巖,合稱台北市三大寺廟。
保安宮原屬道教寺廟,主祀保生大帝,人稱醫藥之神,如今廟內也和本省眾多廟宇一樣,供奉著許多從祀神明,如玉皇上帝、神農大帝、天上聖母、註生娘娘、孔聖夫子、關聖夫子…等,這是因為大龍峒的開發初期,移民多和祖籍地相同者聚居結合,為了滿足各項祈求祭拜所需,因此形成多神共祀的現象。
保安宮佈局宏偉共有三殿,包括前殿、正殿及後殿,代表著清代台北盆地一帶同安移民所建寺廟的最高水準建築,在1920年代之前,它甚至是台北盆地最壯觀、且精美的民間寺廟,其前殿高達8公尺、大殿高達10公尺,中央入口設置蟠龍石柱,石垛雕工渾雄精緻。
在建築結構上,保安宮採用了台灣古建築中大木結構最複雜的技術,如前殿的假四垂翼角與正殿的重簷歇山式。從前殿至後殿的細部技巧富有起承轉合的變化,在全台的「對場」類型寺廟,藝術價值臻於最圓熟的境界。
在保安宮前有一座「四十四坎舊址」石碑,此乃當年四十四坎的街屋與大龍峒保安宮相毗鄰,可視為保安宮的宮口街,這是由當地士紳合資在保安宮西側興建店屋,每邊二十二坎,共有四十四坎店,(坎是河洛話,商店一間叫一坎),意即四十四家的店舖。
農曆3月15日是保生大帝誕辰日,傳統是由藥商、肉、糧食雜穀商及南北貨四業巨擘共同慶祝,迎神賽會盛況在大同區僅次於霞海城隍祭。

6、行天宮

﹝1﹞、地址:台北市民權東路二段109號

﹝2﹞、歷史沿革:行天宮在台北市民權東路和松江路的交接處,面積有2140坪,行天宮崇奉五聖恩公,包括關公、岳飛、呂洞賓、王善、張單,以儒釋道三教為精神信仰,因此又稱為「恩主公廟」;行天宮一向提倡正信,主張向恩主公學習五倫八德。
行天宮建築特色為全以鋼筋水泥為材料,是近代廟宇建築轉型的代表作;要完整觀看行天宮建築藝術之美,可由建築本體、比例、鎮門獸、龍形、壁畫及螭龍拱幾部分切入。屋頂為歇山斷檐牌樓式,正面為十一開間,為台灣廟宇建築開間數之極;且廟前埕大、門檻與廟樑皆高,展現出壯麗的大廟氣派。
建築的色調以紅色為主,以展現恩主公(關公)的忠心赤膽;前殿採用馬背式水型山牆建築,表示其柔性出發、與世無爭的本質。此外,行天宮的鎮門獸用麒麟,與一般採用石獅不同,麒麟傳說極通人性,與孔子的出生與往生頗有淵源,在詩經中被稱作「仁獸」,其性情溫恭有禮,相傳只在太平盛世現身,以此展現仁慈與和平。
每年農曆6月24日關聖帝君誕辰,皆恭行隆重莊嚴的大三獻禮。而農曆3月、6月,舉行春季、秋季祈安大法會,亦稱「拜斗」。初一至初九法會期間,日夜課誦寶經,普為眾善信祈求南斗星君延壽、北斗星君賜福。

7、劍潭古寺

﹝1﹞、地址:台北市北安路805巷6號

﹝2﹞、歷史沿革:位於劍潭北岸、劍潭山南麓,背山面水,景緻清幽。創建於清康熙年間,是台北市內最古老的廟宇。傳說明鄭時已有結庵,奉祀大士,改名「西方寶剎」。乾隆56年重建,因寺臨劍潭,又改稱「劍潭古寺」。日據末期,日本人發動太洋戰爭,想擴張「臺灣神社」為「臺灣神宮」,於是強命該寺遷建大直。現寺裡古物很多,如觀音神像、送子觀音石雕、十八羅漢金剛、古香爐、雙龍柱及大神案等,可惜許多古物均鍍上金身,雖然富麗當皇,卻已失去古拙之痕跡。

8、慈祐宮

﹝1﹞、地址: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1號

﹝2﹞、歷史沿革:原名天后宮的慈祐宮,位於松山火車站前、饒河夜市附近,佔地約八百坪,清乾隆18年(西元1753年)創建。慈祐宮正殿主祀媽祖,亦民眾所說的「松山媽祖」。相傳當時有一泉州籍和尚,俗名林桑義,法號真,雲遊四方廣結善緣,由湄州攜奉天上聖母分靈金身四處渡化世人,乾隆2年行抵錫口(即松山地區),當時地方仕紳多為泉州同鄉,且先民均是崇敬媽祖,因而倡議立廟崇奉,並集資建廟,建廟後成為錫口地區住民精神中心,亦是當地生活及文化中心。慈祐宮香客眾多,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日,即照例舉行盛大廟會祭典活動。
慈祐宮廟頂有許多的雕飾,除了人物之外,還有飛躍的青龍。進入正殿,有媽祖神像和光明燈。左右廂奉祀的是土地公,旁祀五營旗和虎爺。五營旗代表各方神明;虎爺是神明下凡的護送腳力,因帶有獸性,故由土地公看護。左廂奉祀的是註生娘娘,一般的註生娘娘都會配祀十二婆姐,可是慈祐宮中,卻配祀了十三位,第十三位是杜玉娘,原是一位產婆,幫人接生卻從不收費,所以當地居民感念她的義行,就為她塑像,和十二婆姐一同接受香火祭祀,因而成了慈祐宮的特色。

9、仙跡巖

﹝1﹞、地址:台北市景興路263巷28號

﹝2﹞、歷史沿革:傳說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雲遊到此,昇天時雙腳著地之處,在此留下了腳印因而得名。仙跡巖位在文山區景美的山坡上,有許多登山步道口可進入,一般人多由景興街243巷的牌坊進入。巨岩下方建有「仙巖廟」,廟裡香火鼎盛,主殿供奉的就是呂洞賓,廟前走廊有擺設長桌板凳,提供遊客休息談天之處。廟旁三樓的建築物是圖書館,從圖書館右後方的小徑,可抵達仙跡岩後側兩塊光禿禿岩石。

遊仙跡巖最佳的時刻是在黃昏,站在視野最開闊的仙巖廟,看完絢麗的晚霞後,緊接俯瞰台北市璀璨的夜景,令人留戀不已,更能體會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開闊胸襟。
仙跡巖自然步道沿途設有涼亭與解說牌,解說牌除了介紹沿路重要植物外,還說明仙跡巖的地質,以及附近山坡地濫墾的嚴重性,具有濃厚的生態教育意義,提昇大家對大自然的認識。

10、指南宮

﹝1﹞、地址:台北市萬壽路115號

﹝2﹞、歷史沿革:指南宮位於政大後山約2公里的猴山坑上,又名仙公廟,創建於清光緒年間。指南宮奉祀呂洞賓,是著名的道教勝地,香火鼎盛。呂洞濱即民間俗稱的「呂純陽」、「仙公」,傳說他是唐朝皇室宗親,出生時滿室生香,一真人騎鶴自天降下,自小十分聰慧,後來中了進士,但因天下大亂而棄官修道,恰好修道處為一個有兩個出口的山洞,故以「呂」為姓,自稱為洞中賓客,故名「洞濱」。之後虔心修煉,後遇漢鍾離,二人修成大羅神仙。相傳呂洞賓曾追求同為八仙之一的何仙姑,但被拒絕,因而產生怨恨之心,看到凡間情侶就拆散他們,因此戀愛中的情侶們多不敢相約至指南宮。
建築規模為純中國式廟宇,整座宮看起金牌輝煌,莊嚴肅穆,兼具文化價值。除了正殿大雄寶殿和後殿凌宵寶殿外,另設有禪房、靜室,附近山頭還加蓋了幾大殿,崇樓偉閣,趨巒屏疊,為儒、道、釋三合一之宗教聖地,亦為我國建築藝術之代表。
指南宮的興建源由,據說是清光緒年間景尾(景美)鄉民聽說艋舺的玉清齋雕刻店自從雕了「孚佑帝呂洞賓」像奉祀,十分的靈驗,而請求玉清查齋另雕一尊,迎回景尾供奉,後來信徒愈來愈多,所以開始建廟。一直到民國10年向各地募款,才開始大興土木建設大廟,並請來了當時的名木匠陳應彬大師修建,故指南宮也成為了陳應彬大師後期的代表大作。而近年來指南宮逐步的擴大其規模,陸陸續續的增建了「凌霄寶殿」(道教)、「大雄寶殿」(佛教)及「大成殿」 (儒道),並在近年來修建了正殿,成為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聖地。

11、樟山寺

﹝1﹞、地址:台北市老泉里老泉路45巷29號

﹝2﹞、歷史沿革:木柵地區的開墾始於晚清乾隆時,到了嘉慶年間,來此定居的人數越來越多,逐漸往山區發展。民國19年(西元1930年),定居樟湖附近的民眾發現一塊酷似觀世音菩薩的石塊,便將其供奉在一塊圓石之上,並建小屋以避風雨。後來由信眾張喜、張發雨兩位先生發願出資將之修建成寺,依當地名稱「漳湖山」而將此寺命名為樟山寺。
樟山寺的地勢高,視野遼闊,在此可俯望指南宮、政大、台北盆地、觀音山及淡水河等地方。且附近茶園遍怖,前來品茗的民眾絡繹不絕,是附近民眾遊憩的極佳地點。由樟山寺廣場為中心點,向四方延伸出三條步道,分別為飛龍步道、樟山寺指南國小段與救千宮步道。飛龍步道通往政大環山道路,由遠處看來,就像一條恐龍的脊椎,因而得名。連結指南國小的步道沿途都是鐵觀音茶園,視野極佳。救千宮的步道較為陡峭,在福德宮途中有一百年老榕樹,盤根錯節,景象十分奇特。

12、照明寺

﹝1﹞、地址:台北市中美新村崇仰7路53號

﹝2﹞、歷史沿革:照明寺又稱為照明淨寺,為華僑姚照明替母還願所建。寺廟周圍環境幽雅,景色怡人,建築外觀仿造泰國寺廟風貌建造,造型和其他寺廟相比之下極具特色,由尖頂向下延伸即為廟身。以前除供祀天上聖母外,並在內部雕塑牛郎織女、司馬相如、卓文君等歷代才子佳人的蠟像,以及歌頌愛情故事的標語,以致於一般人皆稱之以「情人廟」之名,並因此而吸引了許多熱戀中的青年男女來此焚香祝禱,祈求倆人長長久久。
後來因為經費的問題,而將蠟像全數拆除,寺廟也由道觀轉型為佛寺,改為供奉釋迦牟尼與觀世音菩薩,並接受信徒捐獻。在廟旁的逯天亭中可看見五百尊的羅漢塑像,其神態各異,警世的意味頗重。

13、關渡宮

﹝1﹞、地址:台北市北投區知行路360號

﹝2﹞、歷史沿革:關渡宮位於淡水河下游關渡隘口的東岸,佔地大約有兩甲,原名為靈山寺,是台灣北部年代最古老的廟宇之一,約建於明永曆年(西元1661年)。當時乃是從福建興 化府莆田縣湄州島「媽祖」廟分靈,恭請二尊媽祖聖像渡海而來。因為干豆(今關渡)象鼻穴臨三潮勝景之濱,山水秀麗,於是便選為立廟之處,名曰露山「天后宮」。清康熙51年(西元1712年),雞籠(今基隆)通事賴料鳩眾修建,以矛易瓦,並由知縣周鐘瑄命名為「靈山寺」。等到乾隆51年(西元1786年)重修,奉祀天上聖母,才改名為「關渡宮」。其廟宇宏偉壯麗,香火鼎盛,和鹿港的天后宮、北港的朝天宮,並稱為台灣三大媽祖宮。
關渡宮沿著山勢而建,由廟前階梯上行,可達門前廣場瞭望著名的「關渡海潮」。尤以滿潮時,潮水逆流而上,涇渭分明,景色壯麗,嘆為奇觀。遠眺觀音山,心曠神怡,則更有一番意境。由廟前循堤防小徑而行,可直達河口的關渡水鳥保護區,是愛鳥賞鳥人士最為喜愛的地方。

14、金龍寺

﹝1﹞、地址:台北市內湖路三段256巷2號

﹝2﹞、歷史沿革:金龍寺在內湖區鯉魚山東南方,離公車站東側約100公尺左右。金龍寺興建於民國29年,佔地13甲,以金龍禪寺及金龍靈寶塔、十八羅漢雕像為建築主體。該寺廟建築脫離雕樑畫棟之中式傳統風格,而有西方建築之壯麗。而正殿大雄寶殿,氣勢雄偉,與人肅穆之感。廟宇右側還有一方「吳濁流文學紀念獎」的紀念碑,由此可見金龍寺對台灣早期文學的提倡及貢獻。
金龍寺下方有一座三層樓高的金龍靈寶塔,平日大門深鎖。在它的前方有一座白色觀音像,高六丈餘做合掌狀,是金龍寺的一大標誌。金龍寺沿途還有高與人齊的十八羅漢像,以及散落在林間和入口碑亭、石刻…等精美雕塑品,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再加上園內花木扶疏,環境幽雅,使得金龍寺香火鼎盛。

15、碧山巖

﹝1﹞、地址:台北市內湖區碧山路24號

﹝2﹞、歷史沿革:開漳聖王廟即碧山寺,又名碧山巖,位於忠勇山腰上,是台灣地區最大的聖王公祖廟。廟內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由於此人於唐末開拓福建、漳州地方,並安撫教育蠻民,將中原文化移植漳州,因此而被視為漳州人的守護神。早自清朝以來,碧山巖開漳聖王廟就是內湖居民信仰的中心。
根據文獻記載,在康熙末年有位黃姓漳州人士,將開漳聖王的香灰攜帶來台,掛於碧山頂上的神石之後便即離去。日後便有信徒興建廟宇以安靈位,並經過不斷修建始有今日之宏偉規模,尤其大殿更為金碧輝煌。不過,該廟的正神是位於後殿所供奉的三塊「神石」,一直以來都是五指山區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來此朝拜時,可順登其背後的忠勇山。
除了建築雄偉壯麗之外,碧山嚴的雕刻亦十分講究。據說,該廟所有的木雕及石雕作品都是在廟內完成的,雕刻師父必須在山上製作每件作品,以免雕像在搬運過程中有所毀損。開漳聖王廟地勢居高臨下,群山環繞,由此處俯瞰台北盆地,風光奇絕。尤其是此地的夜景,相當有名,每當夜幕低垂之際,只見儷影雙雙、賞月觀景,別有一番浪漫的氣氛。此外,廟中並設有招待信徒的膳宿設施,遊客可直接與廟方接洽。

16、陳德星堂

﹝1﹞、創建年代:清光緒18年(西元1892年)

﹝2﹞、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27號

﹝3﹞、歷史沿革:陳德星堂原建於台北城內文武街文廟之東,甲午戰爭後日軍進佔台北,此祠被徵用為武德殿,宣統3年,台灣總督府擬使用該用該地,遂以大稻埕之陸軍火藥庫互換,由陳氏宗親集資,於民國元年興工建祠,民國2年完工,即今址。
此祠出自著名的匠師陳應彬之手,共有前後兩殿,祠內楹聯甚多,神龕之雕刻精緻,建築宏偉,前殿的屋頂採歇山重簷式,俗稱太子樓,龍柱為台灣首見的「一柱雙龍」,具有清末民初祠廟建築華麗精巧的特色,列入三級古蹟。該堂原奉祀陳氏始祖穎川邵侯及唐開漳聖王、唐忠順王神位,係舉人陳維英及孝廉陳恕所創設,每年春秋,各地宗親輪流舉行祭典。

17、李春生宅禮拜堂

﹝1﹞、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44號

﹝2﹞、歷史沿革:清末大稻埕的茶業興盛,而靠著茶業起家的鉅富李春生,在大稻埕擁有數棟豪宅。李春生原籍廈門,生於清道光十七年(西元1827年),起初在廈 門怡記洋行服務,再赴台灣發展,由寶順洋行的行辦做起,後來獨立經商致富,在他的籌劃下,台灣北部成為茶葉出口的最大宗,在劉銘傳推動現代化建設時,他亦有極大的貢獻,因此在大稻埕的聲望極高。
坐落於甘州街上的三層樓豪華美宅邸,其正門三樓的山牆屋簷上,依稀可見紅漆所書寫的「李」字。李春生由於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因而捐款興建教會,其建築散發著一股幽雅的氣氛。

18、法藏寺

﹝1﹞、地址:台北市北投區溫泉路156號

﹝2﹞、歷史沿革:法藏寺位居於北投溫泉路上,緊臨北投文物館,北投地區最大的佛寺。依山坡建築,殿前近可俯看北投溫泉區屋宇林立,遠可眺望淡水河、關渡平原及觀音山落日,法藏寺內祀奉釋迦牟尼佛,乃北投著名的佛寺。

19、長老教會北投教堂

﹝1﹞、創建年代:民國元年﹝1912﹞

﹝2﹞、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77號

﹝3﹞、歷史沿革:北投教會為加拿大傳教士馬偕所創台灣北部基督長老教會所建的教堂。也是台北附近僅存的古老教堂之一,由加拿大來台的傳教士吳威廉麖William Gauld在1912年所設計建造。當時附近信徒多為北投的平埔族人,在台灣近代宗教發展史上具有見證之價值。
這座以紅磚及木屋架構成的小教堂,風格接近英式鄉村教堂,正面中央設入口,室內空間尺度親切,予人以溫暖之感。它的外牆使用加強耐震的扶壁,頗具特色,二十世紀初年由吳威廉所設計的教堂大都已改建,北投教會為僅存的孤例,值得保存。

20、普濟寺

﹝1﹞、創建年代:明治38年(西元1905年)

﹝2﹞、地址:台北市北投區溫泉路112號

﹝3﹞、歷史沿革:北投普濟寺為台灣罕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初建於1905年,為當時鐵道員工所建的寺院,所以又名為「鐵真院」。寺中供奉湯守觀音,北投民眾都視這座佛寺為溫泉守護寺。佛寺採用日式風格,平面佈局保存極為完整,包括大殿及住持方丈宅院,皆呈現簡樸淡雅且寧靜莊嚴之佛教寺院之美,在台灣誠然不多見。
大殿建築為單簷的歇山式,面寬三開間,進深亦得三間,近正方形。寺的屋頂向前伸出,成為入口玄關,此為日本江戶時期常用的形式。大殿全為高級檜木造,斗及虹樑施以彫刻,極為精美。窗子作成鐘形,亦具特色。除大殿外,湯守觀音石佛像與村上彰一翁碑等文物也深具歷史價值。

21、天恩宮

﹝1﹞、地址:台北市指南路三段38巷37-2號

﹝2﹞、歷史沿革:在茶葉展中心約百公尺處,是新建的廟宇,廟貌堂堂,金色的屋瓦,白色的扶欄及階梯,規模宏偉,大殿內供奉著笑口常開、快樂無憂的彌樂佛。後山的泉水,清澈甘甜,水質極佳,最泡茶最好的用水,另外還在天恩宮旁有販賣各種口味的素餅,是不錯的茶點。

22、濟南教會

﹝1﹞、創建年代:民國5年﹝1916﹞

﹝2﹞、地址: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

﹝3﹞、歷史沿革:建於1916年的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列為市定古蹟,為日治初期所建的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鄉村式教堂。教堂平面座東朝西,單塔鐘樓位於一側,內部使用鋼骨屋架,空間高敞而顯得莊嚴;而外觀門窗多用哥德式尖拱,石雕精緻,引人入勝。

23、青山宮

﹝1﹞、創建年代:清咸豐6年(西元1865年)

﹝2﹞、地址:台北市貴陽街二段218號

﹝3﹞、歷史沿革:青山宮位在昔日蕃薯市街附近,供俸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由泉州惠安人奉請來台,一般相信青山王具有清除瘟疫的威靈,同時和城隍爺一樣掌理陰間司法。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二日為青山王誕辰,祭典於兩天前展開,青山王神輿與所屬部將,於晚間七時開始繞行艋舺街巷,稱為「暗訪」。加自各地的信徒,將整個祭點活動點綴地熱鬧非凡。

24、艋舺地藏庵

﹝1﹞、創建年代:清乾隆25年(西元1760年)

﹝2﹞、地址:台北市西昌街245號

﹝3﹞、歷史沿革:艋舺地藏庵,又稱地藏王廟,從祀府城隍及田都元帥。廟建於清乾隆25年(西元1760年),道光18年(西元1838年)重修。迄今仍保持清代中葉單殿式寺廟建築之風格,建築結構簡潔,彫飾有樸拙之風。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慶祝地藏王誕辰的慶典儀式熱鬧而隆重。廟旁有大眾廟一座,供奉無人收埋的孤魂,大多為早期單身來台開墾不幸喪生的移民,亦為乾隆25年所建,兩廟史有密切關係。

沒有留言:

一名真正的智者

一名真正的智者 真正的智者是沈默的,他們不願說話,因為容易打斷他們的思考,他們喜歡沉思,和自然與藝術融為一體,他們的生活融入了道,一種規律的運行,並從日常生活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成為生命的結晶。所以他們的行動緩慢,並不是天生的運動員,他們自身有一套生理時鐘,何時睡覺,何時吃飯都在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