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內涵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的評論是一時的,就像擦過的衛生紙,用後即丟。但有底蘊的文章是不會過時的,可以永世流傳。中文博大精深,甚至超越其他文字,我非常喜愛用中文表達我的文思,這也是我的母語體系,在創作的過程中,我一直摸索寫作的技巧,並加以揣摩歷練。十年的琢磨,慢慢有個雛形。可以不經大腦便能寫出一篇合格的文章,但我的志願不止於此,想要更精進自己的寫作能力。我一直在雕琢,從零開始,這沒有老師教導,唯有多閱讀,多寫作。如今的我並沒有閱讀書籍,只是每天翻閱別人寫的臉書文,只要達到網路文章的流暢度及觸動人心,我就很滿意了。不須太多的鋪陳,而是在五百字左右完成起承轉合的寫作功力,這就要相當的斟酌。每天的寫作讓我限縮在兩、三百字,一天兩三篇。我可以寫長篇,但現今網路的讀者已經看不下太長的論述,反而幾句博君一笑的漫畫笑話最受大家歡迎。文字已經被口語簡單化,反而失去文化的底蘊,這是時代的趨勢。我的創作內涵深受民國初年作家的影響,那種行雲流水的寫作模式一直是我效法的,也運用在自己的創作上。現代的年輕人反而沒有看過魯迅,老舍、郁達夫、錢鍾書這些五四時期的大作,這是非常可惜的。閱讀要閱讀大師的文章才能知道文壇巨人的作品為何能震撼人心。創作開啟我另一段人生路,這都歸功於我躁鬱症養病期間並沒有放棄閱讀,並閱讀到大師的大作,增加我寫作的功力,並發揮在臉書創作上。這難道不是失之桑榆,得之東隅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