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工匠遺棄的石頭

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 (The stone the builders rejected has become the cornerstone) 耶穌在聖殿內,以惡園戶的比喻與敵對者對質時,引用了聖詠118篇22節:「『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行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的這句經文,你們沒有讀過嗎?」(瑪21:42) 118篇是「哈肋耳 Hallel 」 聖詠,即「請讚美上主」(亞肋路亞) 是聖詠第113-118篇中最後的一篇。最主要是「埃及哈肋耳」,誦讀於猶太人最大的慶節日:逾越節、五旬節、帳棚節、祝聖聖殿節和新月節。耶穌所引用的第22節也是朝聖者在進入聖殿時所詠唱的部分。他在最後晚餐建立聖體聖事之後,結束晚餐時,依照傳統的禮儀,唱完了第二部份「哈肋耳」《聖詠》之後…耶穌就同宗徒們離開餐廳,往橄欖山一個名叫革責瑪尼的莊園裡祈禱去了(瑪26:30)。 「哈肋耳 Hallel 」聖詠是指一組《聖詠》組的專用名詞。這些《聖詠》都是以「亞肋路亞」一詞開始。有此名稱的《聖詠》共分三組: a.埃及「哈肋耳」由113-118六篇聖詠組成 b.大「哈肋耳」由120-136十七篇聖詠組成 c.小「哈肋耳」由146-150五篇聖 詠組成 「埃及哈肋耳」是最主要,應誦讀於猶太人最大的慶節日:逾越節、五旬節、帳棚節、祝聖聖殿節和新月節。「尼散」月十四日是逾越節,為紀念出離埃及的史事,應當誦讀。誦讀時將 「哈肋耳」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113,114)在席間第二次斟滿酒後誦讀;第二部份(115-118)是在第四次斟酒之後。 …耶穌就同宗徒們離開餐廳,往橄欖山一個名叫革責瑪尼的莊園裡祈禱去了(瑪26:30)。 118篇的寫作或編輯時代,應是公元前444年間,耶路撒冷城垣重建竣工,同年帳棚節舉行落成典禮,遂作了本篇作紀念;也供百姓詠唱。遊行隊伍且走且唱,抵達聖殿大門前,領唱者敦請開啟聖殿正義的大門,即正義的天主在聖殿居住(耶31:23:正義的所在,神聖的山嶺!)。朝聖者進入了聖殿,高歌讚頌上主:感謝上主,讚頌上主的良善寬仁,並感謝上主扶弱抑強,讓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成了「屋角的基石」。原來意思是天主特選了以色列民,作默西亞神國的基礎。耶穌將此「石」比作祂自己(瑪21:42;谷11:11;宗4:11;伯前2:7)。 「角石」或 「屋角的基石」一詞在新、舊約中多次出現: 詠118:22 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 約38:6 地的基礎置在何處,是誰立了地的角石? 依8:14 「他將是以色列兩家的絆腳石和失足的暗礁,是耶路撒冷居民的羅網和陷阱。」 依28:16 因此吾主上主這樣說:「看,我要在熙雍安放一塊石頭,一塊精選的石頭,一塊寶貴的角石作基礎,信賴的人必不動搖。 耶51:26 人們不再從你那裡鑿取角石或基石,因為你將永遠為荒丘──上主的斷語。 匝3:9 看,這是我在耶叔亞面前安置的石頭,在這惟一的石頭上有七隻眼睛;看!我要親自在石上刻上題名──萬軍上主的斷語──並且要在那一天除去地上的罪過。 匝4:7 大山啊!你算得什麼?在則魯巴貝耳面前,你必化為平地!他要在「好啊!好啊!」的歡呼聲中搬出角石。匝3:9節的「石頭」是指奠基的「基石」與4:7節的「角石」意義相合。 匝10:4 角石是出於他,幕樁是出於他,戰弓是出於他,而且所有的首領也是出於他。 瑪21:42 耶穌對他們說:『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行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的這句經文,你們沒有讀過嗎? 谷12:10 你們沒有讀過這段經文嗎?『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 』 路20:17 耶穌注視他們說:「那麼,經上所載:『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弗2:20 已被建築在宗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卻是這建築物的角石。 伯前2:7 所以為你們信賴的人,是一種榮幸;但為不信賴的人,是『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 角石在聖地的建築物上是十分重要的部份,它不但使兩個牆壁相連結,而且支持牆壁,使之不致倒塌,它是全建築物的基礎。在舊約,安放角石是值得慶祝的一個時機(厄上3:10)古以色列民的「首領」在原文上,亦被稱為「角石」(撒上14:38; 依19:13)默西亞更被指為 「角石」(依28:16; 詠118:22)。耶穌亦將聖詠上的話:「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貼在自己的身上,其他的宗徒們亦為此而作證(宗4:11; 弗3:20; 伯前2:7)。 按照聖保祿的教訓,教會是建立在宗徒及先知們的基礎上,耶穌基督就是這座大建築物的角石(弗2:20),這就是說——聖教會——是耶穌自己建立起來的,並繼續將它保存。保祿把依28:16和依8:14聯合起來:羅馬書9:33 :『看,我在熙雍安放了一塊絆腳石,一塊使人絆跌的磐石;相信他的人,不至蒙羞。』意思是:上主為信徒們將是一座聖所、一個避難所;但為無信仰的人將是一塊絆腳石。按依28:16「這絆腳石」也是天主所立的「基石」,並且按新約「絆腳石」或「基石」都指示默西亞。因此,保祿的意思不外是:耶穌為信仰他的人是基石,為不信仰他的人是絆腳石;相信他的人不至蒙羞,不相信他的人必要跌倒。 會幕(Tabernacle)和聖殿(Temple)是以色列子民在不同時代,尋求上主、祭獻上主的地方,也是惟一的宗教中心 以色列民在上主的救恩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上主藉以色列民來逐步實行拯救人類的計劃,從以色列民中誕生了人類的救主耶穌基督,是祂負起拯救世人的使命。以色列民在西乃曠野四十年的生活中,會幕是惟一尋求上主、祭獻上主的地方,也是惟一的宗教中心(申12:5-18)。會幕是天主命梅瑟所建,藉以與以民同在的地方。當以色列民在巴勒斯坦定居並建立國家後以色列民建立王國後,那時尚未建有聖殿,會幕放置在摩黎雅山上,與耶路撒冷相對。 首座聖殿由撒羅滿繼位後第四年(970-931年)為上主建造的第一所固定的聖殿,位於聖城東北角的摩黎雅山丘上,聖殿建築的設計,大體模彷以前的會幕,但較會幕大一倍,裝飾也比會幕華麗。工程歷時七年,一座富麗堂皇的大殿才告完成(列上6-8章)。在聖殿最神聖的部份,安放了一塊大石,稱為世界的基石,令人想起在洪水過後,天主與諾厄訂立的盟約。天主堵塞毀滅的洪水,要求諾厄在這塊石上獻祭。聖殿祭台的石,正如出谷紀所重申的,應是一塊沒有琢磨過的石。火象徵死亡,不應經過這塊石。因為祭台的石象徵天主祝福祭品。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稱亞當是用聖殿祭台的塵土做成的,而且埋葬在祭台下,因為創世紀曾預言:「你從那裡來,就回到那裡。」聖殿的祭台也令人想起依撒格的祭獻,因為按照聖經所載,亞巴郎聽從天主的命令,上了摩黎雅山,而那裡不過是另一座聖殿山。最後,根據猶太人傳統,亞巴郎在這裡與默基瑟德司祭相遇。 第二聖殿於公元前538年,由則魯巴貝耳率領在巴比倫充軍的以色列遺民回國,在耶路撒冷原址重建聖殿(厄上2:2)。幾經周折之後,終於公元前516年完成(厄上3-6章)。 公元前167年,猶大瑪加伯五兄弟帶頭,集合了忠於宗教,熱愛祖國的志士,展開捍衛宗教信仰的聖戰。與希臘國血戰了三十餘年,解救了耶路撒冷,重新祝聖聖殿。恢復了祖國的政治和信仰的自由。瑪加伯弟兄家族的後代所建立了阿斯摩乃〔王朝〕(Hasmonaeans),阿斯摩乃即「崇高、顯貴」之意。猶太人獨立自主建國於公元前135-63年,63年龐培大將攻佔耶路撒冷之後,將巴力斯坦劃入敘利亞行省為止,先後共七十餘年,並於公元前40-4年羅馬委任「大黑落德」為巴力斯坦王。 耶穌時代的聖殿是由大黑落德所興建,在歷史上,應被視為第三座,但猶太人卻不承認,只認為它是則魯巴貝耳大殿的美化工程而已,故仍稱之為「第二聖殿」The Second Temple。黑落德為獲得猶太人好感,同時為滿足自己好大喜功的心態,公元前19年開始,歷九年之久,重新修建了耶路撒冷聖殿。聖殿的格式完全仿效了撒羅滿聖殿。但實際卻遠遠超過了前者的富麗堂皇,只就聖殿、周圍的廣場而言,就擴充了一倍以上:東462、西491、南281、北310公尺的廣大面積,在廣場上建築了前所未有的寬大庭院。第一個庭院,也就是最外邊的一個,稱為「異民庭院」。異民庭院是任何人都可進入的地方。此庭院的內界上有隔離異民的石階,石階上以拉丁及希臘文書明:禁止任何異民進入,違者處死刑。庭院的南北兩端,建有美麗的走廊,即「撒羅滿廊」和「王廊」 (若10:23) 。內部較高的庭院是專為猶太人而設「婦女庭院」、「猶太人庭院」。再就是「司祭庭院」,其中設有全燔祭壇。其他部分則與舊日的聖殿完全相同,只是在至聖所中再無約櫃出現(加下2:4-8 )。黑落德又在聖殿的西北角建築了一座「安多尼堡壘」,有士兵駐守,監視聖殿中猶太人的行動,以維持秩序。可惜這座最偉大的聖殿,只能維持至公元70年的八月,便盡形盡毀於羅馬人之手。自此猶太人的聖殿便自歷史上完全消跡,直至今日。 由於興建聖殿需要許多石頭,因此要在城外找石礦場。當時在城外有一石礦,但礦工採探時發現石礦部分有深的裂痕,不適宜採石作聖殿用途。於是,工匠就緣著這有裂縫的部份以外的石礦採石,漸漸這部份石山形成一個像骷髗頭的山丘。「髑髏」希伯來話 Golgotha,音譯為「哥耳哥達」;拉丁文為Calvaria,音譯為「加爾瓦略」。由於大量採石,周邊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洞穴,當時的人也因利成便,取用了一些合適的洞穴,將它們修建成墓室,安葬去世的人。羅馬人發明了釘十字架死刑,為了要阻嚇賊人或判黨犯案,於是將離城不遠的「加爾瓦略山」,作行刑的地點,使人人都看見罪犯受刑(若19:20)。耶穌在此被釘十字架死亡,傾流衪的聖血以救贖人類。加爾瓦略山成了「救恩的基石」。詠118在幾百年之前就作出了預言。 希伯來文「石頭」(eben)與希伯來文「兒子」(ben)這兩個字是雙關語 雙關語是希伯來文語法的特性,它是一種修辭方法是把詞語的意思模糊化。雙關語在一句話中會有很多種意思,使同一個句子可以理解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為紀念過河的事跡,若蘇厄拿了十二塊「石」,每塊代表以色列的「兒子」。這就是說,石頭能夠象徵一個活生生的人(蘇 4:20)。當大司祭來到聖殿天主面前,胸前配戴十二塊石,上面刻了以色列支派的名字。「石頭」再一次象徵「兒子。」洗者若翰回想起這象徵說:「天主能從這些石頭給亞巴郎興起子孫來。」(瑪3:9) 聖詠作者說:「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石」與「兒子」可視為:被拒絕的兒子成了屋角基石。耶路撒冷的初期基督徒指出,猶太傳統在加爾瓦略的石上實現了:在那裡,新的亞當贖回了第一個亞當。因此,應確定該處就是亞當的墳墓。在那裡,新的依撒格被捆綁;在那裡,新的大司祭奉獻最後的犧牲,結束古代盟約的犧牲。因此,加爾瓦略是最後的祭台,聖神的祝福由此而來。 基督徒靠近這塊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成了活石,並建造屬靈的聖殿。這是伯多祿給初期基督徒講述的信理,為他們綜合那些講述石頭的聖經章節(伯前2:1-10)『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行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 Published Date: Saturday, October 7, 201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