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關公的印象,一方面來自於學校同學在遊戲或是卡通角色上的談論,更多的是在母親對我的「殷殷告誡」、「諄諄教誨」。儘管我自認為是個「無神論」者,但是身為臺北人,對於「行天宮」這個著名的景點,從小到大去過的次數也不下數十次,因此對於關公這樣子的神明,我還是抱持著比較正面而良善的印象。
只是對於關公的經典,這個我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因為我只知道關公是拿關刀、騎紅馬,雖然有看過關公手上拿書,也多少看過幾次《三國演義》,知道關公喜歡看春秋,但是關公又不是學者教授,到底有甚麼經典呢?儘管在媽媽的「殷殷告誡」、「諄諄教誨」下,我總算知道關公有《桃園明聖經》、《大解冤經》、《覺世真經》、《忠義經》、《戒淫經》……等我從來沒見識過的經典,其中又以《桃園明聖經》最為受到大家的深信與吟誦。雖然我並不是非常了解《桃園明聖經》,但是平常聽母親早晚誦讀,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也稍微翻閱了一下。雖然看得很難過,因為通通都是文字,頭很漲不舒服,可是媽媽似乎認為我忽然間開竅了,開始對於關公經典有興趣鑽研,所以就給我一本《忠義貫古今‧桃園明聖經真本淺譯》,要我閒暇之餘可以當課外書閱讀,然後有不懂的可以問她。我不敢說自己是一個很聽話的小孩,但至少我承認我是個好奇心很重的寶寶,所以像這種比經濟學還要難懂的文言文,一旦有意願起頭了,我就會想要把它給弄清楚,至少要略懂其皮毛,這樣子才有可以在別人面前炫耀,讓別人信服的機會嘛!因此我利用了這個學期比較空閒的時候,花了點時間把「關公」以及「桃園明聖經」稍微研究了一下,以下就是我這段日子以來所得到的心得感想簡介。
依據《三國志》記載,關聖帝君之俗姓「關」,名「羽」(西元160年—219年),字「雲長」,本字「壽長」,號「長生」,河東解縣人(今山西運城市)。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至今被人奉為關武聖帝。帝君曾曰:「生長解梁城」,即山西解縣,其故里在山西省晉臨縣西南地方五姓湖之北邊。帝君祖先「關龍逢」係夏朝一位著名的忠臣,因為勸諫暴君夏桀,不可殘害百姓,以致激怒暴君,憤而撞鼎而死;祖父名審,字問之,號石盤,為人謙沖自牧,頗好鑽研聖人之道,鄰里皆稱頌之,眼見時政紊亂,朝綱敗壞,外戚宦官弄權,絕意仕途,而遠離塵世,隱居田野,時常以《易經》、《春秋》為家訓以教子,祖父卒於六十八歲,安葬條山之麓,其地群峰擁抱,山勢如萬馬奔馳,左旗右鼓,俯瞰解池,盤旋衿帶,鍾靈毓秀,誕生聖帝,蓋非偶然也。父親名毅,字道遠,克紹箕裘,薪傳石盤公之學,天性篤孝至誠,《中庸》一書云:「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故尊翁歸天,搥胸號泣,廬墓守孝,踵繼先父遺志。於漢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據說有烏龍出現於村中,旋饒道遠公家宅上,遂生帝君,誠所謂忠良之家,必有善報。
相傳帝君於三國時生得魁偉英武,身長九尺,鬚長二尺,面如紅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威風凜凜,相貌堂堂,人望之莫不肅然;為人忠厚莊重,身上還帶有一股浩然正氣。少之時,便有奇才,生性孝順;及長成人,喜讀《春秋》。有詩曰:「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讀《春秋》。」指孔子之作《春秋》,而帝君終身讀誦,力行不怠,因而培養了忠肝義膽的德行。除了勤於文事之外,還兼習武藝,有萬夫莫敵之勇,一生身懷大志,喜歡打抱不平,因見本地上豪,仗勢欺人,乃憑一股正義之氣,殺死土豪,而亡命奔逐郡,遇到了劉備、張飛,相偕在桃園義結金蘭,發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自此有苦共嚐,有難同當,戳力同心,匡扶漢室,共剿黃巾。」因而揚名千秋萬世。帝君出身布衣,與張飛(桓侯大帝)、劉備(昭烈皇帝)情同手足,出生入死,豐功偉績,不勝屈指,成神後顯赫異常,威震萬邦,深受群黎敬仰,累加誥封。
關公一生足為英雄風範,忠義雙全,武勇而善謀,但在三國志中,區區六、七百字道盡其一生,猶不如奸逆董卓、軍閥袁紹等之記述,蓋正史所書,一來受「朝廷以爵為尊」的影響,帝王公卿將相佔顯著地位,賢良伎能均陪襯而書,且常數人共一傳,簡述略記;故關公在三國志中卷六,與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人合傳,亦取其忠勇與萬人敵而並列之。二來《三國志》乃晉代陳壽所修撰,晉篡禪於魏而一統天下,後代修史,陳壽由蜀降晉,須有所迴護,予魏晉正統,書中多所避諱,對蜀、吳僅得偏統,立傳不敢多褒揚,即如蜀相諸葛亮傳中,亦稱「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但其武功事略,則避司馬懿之諱,故貶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諸葛亮傳》尚且如此草率品評,《三國志‧關公傳》則更不待論,縱觀傳中全文,亦僅重其勇力膽識,譏其傲而輕敵致敗,然關公之能被民間神化,最重要關鍵乃其「忠義」精神,志中記述最詳,足為後世江湖遊子、金蘭之交所仰拜。
《太上感應篇》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根據《三國志》記載,關公由河東解縣的家鄉亡命奔「涿郡」,是個潛逃罪犯,但犯了什廢案子,並沒有交代;唯小說上記載:「因本縣官貪財好賄,便生怒惡,將縣令殺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後來,關公在東吳被擒身亡後,魂遊玉泉寺一帶,感應甚多。玉泉寺位於湖北省西區的當陽縣,與江南的「棲霞」、泰山之「靈岩」、浙東的「天臺」,並稱為四絕。
玉泉寺的創始人是泗水關鎮國寺之普淨和尚。昔日關公過五關時,路經此地,守關卞喜欲殺害他,僧人普淨是關公浦州的同鄉,因而密告之。關公先發制人,殺了卞喜而得以脫身。後來普淨雲遊至玉泉山,見此處山明水秀,結茅為庵,劉備感其救弟之恩,命名為「普淨庵」。後關公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為呂蒙所害,身首異處,葬於當陽縣之西,一縷英魂不散,到處呼喊:「還我頭來!還我頭來!」是夜月白風清,三更以後,僧人普淨於庵中默默靜坐,聞空中有人呼:「還我頭來!」仰面睇視,看見一紅臉將軍,騎赤兔馬,手持青龍偃月刀,左邊有白面將軍,右邊有黑面將軍相隨,一起落下雲頭,普淨認得是關公。
普淨以手中拂塵擊其屍曰:「雲長安在?」
關公的英魂立即下馬乘風,落在庵前曰:「吾師何人?敢問法號?」
普淨曰:「吾乃普淨,昔在泗水關曾與君侯相會,莫非忘記?」
關公曰:「向蒙相救不敢相忘,今某已遇害,願求教誨,指點迷途?」
普淨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計,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醜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
關公於是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懷其德,於山頂建廟,四時致祭。
清人毛宗岡曾評論曰:「此在空中何有我?本無我,何有頭?本無頭,何有還?本無頭去,何有頭來?若云無頭,呼者是誰?若欲還頭,還於何處?」因而有人說,「雲長安在?」這四個字,即可抵一部《金剛經》,即是吾人與生具足之佛性與妙智慧。此佛性堅固猶似「金剛鑽」,可切割玻璃等硬物,且歷劫不壞。若以「安在」二字推論,不獨雲長安在,魏蜀吳又安在?三分天下,人才安在?凡有在者皆不在,惟無在者常在!知其安在,則雲長千古如在矣!」隋煬帝曾為智者大師在原址(湖北省當陽縣)建廟,正式定名為「玉泉寺」。唐朝神秀大師揮別五祖弘忍後,也在此傳禪法。後來,關公托夢於玉泉寺的和尚,口述一本經文的內容;和尚醒來後,便將此經文傳述而成了《桃園明聖經》。經云:「萬經千典有,吾經未舉行,著爾傳塵世,不可視為輕。」
「玉泉寺」位於湖北省西方的當陽縣,創始人就是前述泗水關鎮國寺的「普淨」和尚。昔日關公過五關、斬六將時路經此地,守關卞喜欲設計殺害他,僧人「普淨」恰巧是關公蒲州的同鄉,因而密告之,關公蒲州的同鄉,因而密告之,使其得以使其得以先發制人,殺了卞喜而得以脫身。後來,「普淨」雲遊至玉泉山,見此處山明水秀,結茅為庵,劉備感其救弟之恩,命名為「普淨庵」。後來,關公托夢於「玉泉寺」的所有和尚,口述一本經文的內容,眾和尚醒來後便將此經文抄錄傳述,成了《桃園明聖經》的初本。到了北宋仁宗天聖年間,民間出現了「玉泉真本」,但是詞句錯漏顛倒,且眾口異辭,多所疏失。直到清末,修行成神的「朱熹夫子」奉上帝敕旨,依「玉泉真本」及「三天著經籙」考證刪定,從沙盤鸞筆中宣揚於世,始成今日之「朱子刪定玉泉真本」。
《桃園明聖經》中集結三教的經奧,並說明帝君及相關人物的三世因果,輪迴轉世之說,信者為真,逕行參閱,功效可期。「朱熹夫子」於序文中說:「於戲!畢生大義,三世因緣,乃扶炎漢,筆削《春秋》,經著於桃園,英靈署節之地。夢傳寺僧,義貫古今之言,語出無非金石。本來面目未忘,書垂信是靈神,奕出威風猶在。髦髦多士,敢因武弁而輕忽?貿貿群黎,誰謂語粗而戲侮?殊語粗者,道破精微,見幾輩心精行將去,武弁者識高文學,看吾徙步作得來,願世留心,當與六經不朽,欲人立志,要同三傳並刊,聊抒寸衷。」所以凡研讀者,不可隨意解讀,要避免褻瀆神明,毀謗大道之言論。
《桃園明聖經》開宗明義地說道:帝君特囑告眾人,普天之下,富貴貧賤、高低成敗,萬有不齊,有的人,高車駟馬,威德巍巍;有的人,負販肩挑,伶仃孤苦;有的人,安富尊榮,金珠滿箱;有的人,糟糠不繼,哀乞窮途。這其中的貴賤榮辱真是相隔天淵,如果不相信因果法則,前世後世互相抵償的道理,那麼必然認為上天對待眾生,也太不公平了!世間諸多不平之事,若不明因果,面對不平則起嚷恨惱怒,順境時又不可一世,狂妄自大,不明因果者流浪生死、永難醒悟。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關公《桃園明聖經》云:「世人真性不密,邪僻用心,因而以《桃園明聖經》現身說法,如尊帝語,遇難帝自降臨。人能遵行,繫玉腰金,官居千載。能全一事,則崢嶸三代。」《桃園明聖經》流傳於民間由來已久,書中說明,天地無私,善惡昭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藉神道而設教,引導眾生行善積德、飲水思源。無非要人於日用尋常間,謹記心田播種,不忘乎根本,則以前的聖人和後來的聖人,他們成功的道理,都同樣沒有差別。《桃園明聖經》因是托夢傳述,後經南宋朱熹以宋仁宗天聖七年民間錄出的玉泉真本為版本,加以潤飾,即成了現在民間流行的《桃園明聖經》流通本。其中還說明關公及相關人物的三世因果,輪迴轉世之說,信者為真,逕行參閱,將如倒吃甘蔗般,可漸入佳境。
朱熹夫子曾說:「於戲!畢生大義,三世因緣,刀扶炎漢,筆削春秋,經著桃園,英靈署節之地。夢傳寺僧,義貫古今之言,語出無非金石。本來面目未忘,書垂信是靈神,奕出威風猶在。髦髦多士,敢因武弁而忽輕;貿貿群黎,誰謂語粗兒戲侮?殊語粗者道破精微,見幾輩心精行將去,武弁細者識高文學,看吾徒步武做得來,願世留心,當與六經不朽,欲人立志,要同三傳並勘,聊抒寸衷。」《桃園明聖經》實為明道之大要,聖學的秘旨,經文淺顯而經義高深,言語易懂卻是廣大精微。內文所要不離日用常行,內傳先天未傳之原貌,更與往聖四書五經的同德,無不是明善復初原宗旨,所以想要正綱常、端風俗,無如此經;全性命,立事功,亦無如此經;增學識、崇德性,亦無如此經;邀福田、遠災殃,亦無如此經。《桃園明聖經》本於躬行,皆屬現身說法,並兼譬喻引證,曲暢旁通,歷史情境如歷歷在目。人生在世,各有使命,諸如孝順父母,為國盡忠,超度父母,為婦女盡節,兄弟朋友盡義,以善為寶,這都是為人的使命。後天使命若能圓滿,則進入先天,如此欲成就內在功果則不難矣。如今世道敗壞、倫常喪亡,想要逃避劫難災殃,甚或修道追求功圓果滿,必須遵照關聖帝君所定之三綱五常,速修精進,在家出家,必能有成。人生在世所重的是在過程,而不是其結果,如果要論結果,方能定果位,那麼地獄未空,眾生也未渡盡,而地藏、觀音卻都已成佛矣。若以帝君立忠義為標竿,成為後世的準則一件,大義不泯,孤忠永抱,光爭日月,靈炳乾坤,表綱常而繼大道,世世顯化,護國佑民,後得代御玄靈高上帝之至極果位,皆由忠義而來。讀古聖所著《春秋》,熟知人生之根本,以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為重,其化身躬行之五常。帝君創作《桃園明聖經》,就是祈願眾人遵守三綱五常、五倫八德,以為做人之基礎,由此而契入天道則不難矣。帝君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之五常之德也。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信,人道之綱。全得五常之道,則為聖為賢;不得五常之道,則為惡為愚。三綱五常之理,全要操存省察溫養,而不紊亂也。」若依照前述,當年關公兵敗被殺時,後謚為「壯繆侯」。然這個「繆」字,在謚法中,帶有強烈的貶抑之意,「武功不成曰繆」,說明當時蜀漢朝廷對他一生功績的評價並不高。可是,關公為世人所尊崇,不是在他的英武神功,而是在他的忠肝義膽、義薄雲天、忠義至誠,千古一人。
其實在我努力找尋了這麼多的資料解說之後,我還是不太了解,吟誦《桃園明聖經》有甚麼好處,到底志心持念奉誦桃園明聖經有何效應與妙用?因為我對於經文的內容還不是完全熟悉,所以我只好就這一點向每天誠心持誦的母親請教,母親則是翻開《桃園明聖經》,指出在《桃園明聖經》經文之「經驗第六」即清楚載明:「家宅供此經,妖魅化為塵。船舟奉此經,風波即刻平。行人佩此經,路途保安寧。書生看此經,不久步青雲。婦人誦此經,二女五男成。若為亡化念,亡化早超生。若為父母念,父母享遐齡。焚香高誦念,其福即來臨。日念三五遍,或誦百千聲,人能鈔印送,諸疾不相侵,諸神皆歉喜。宅舍並光明,或賜福與壽,或蔭兒與孫,凶事化為吉,福祿壽重增。」並指點我參考《忠義貫古今》的翻譯去了解,雖然我不太相信這本經典有這麼大的功效,但是有一件事情讓我不禁好奇,這是不是因為它的關係而完成的。就是這個學期我與班上同學必須合作一項經濟市場的產業廣告分析調查,原本我們的進度是遠遠落後,甚至可以說是停滯不前的,當然也因為如此,我才有空餘時間去進行對關公以及對桃園明聖經的鑽研。只是當我進行研究的同時,我們的調查報告不知怎麼的,忽然間又找到了調查的方向跟切入的機會,而且在個案的收集上也變得異常順利,之前本來沒有辦法協調或是磋商的,現在居然都很阿莎力的答應讓我們進行調查。當然我還是覺得這是我們小組成員們同心協力的成果,可是在經過這一段時間的鑽研,不禁讓我感到好奇,莫非關聖帝君有聽到我的抱怨和苦惱,所以特地來幫助我們、指引我們完成報告嗎?我想這個暑假我如果還有空檔,我的新工作應該就是去找找看所謂的應驗篇或是靈驗記來閱讀,順便對照看看是不是跟我的經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地方。但是不管怎麼說,經過這次的經歷,我覺得我對於關公這樣一位神明的印象,感覺上是越來越貼近、越來越和諧了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