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生平簡介
梵谷 Gogh, Vincent van (1853-90).
文森•威廉•梵谷於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津德爾特,一個位於荷蘭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達的村莊。他是安娜•柯妮莉雅•卡本特斯與西奧多魯斯•梵谷之子,其父西奧多魯斯是荷蘭歸正宗教會的神職人員。
與高更等人同為偉大的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的叔叔是一家國際畫作交易所的股東。梵谷 1869 年開始在海牙的分公司工作。 1873 年他被派往倫敦,而且追求房東的女兒未果。這是他和女人之間不幸的開始,而被壓抑的熱情帶給他的影響太大,結果被解雇了。
1876年他回到英國擔任一間學校的義務助手,他對城市中貧窮者的熟悉點燃了他服務大眾的熱情。他在 1878 年放棄了學業,到比利時的 Borinage 地區去擔任貧苦礦工的牧師,深刻體驗了礦工的貧苦,不僅激起梵谷傳播福音、改良社會的雄心,更喚起他藝術熱情。他寫道:「我經常畫到深夜,既為了留作紀念,也為了加深我對週遭事物情不自禁的感觸。」。後來因為他對基督教教義的解釋反而遭到解除職務。之後,他繼續留在 Borinage,遭受著貧窮與心理危機的打擊。
1880 年,他前往布魯塞爾,學習解剖學、透視學,在畫技上日臻成熟。1886年他在弟弟的畫廊中接觸到許多印象派畫家作品,認識了一些知名的畫家,他獨特的個人風格也從此慢慢形成;他在色彩的運用上開始轉變,作品主題改變,畫中社會和道德寓意開始消失,出現不少饒有情趣的都市風光。
1888年10月他與高更同住2個月,他的精神變得錯亂,在狂亂中他割下的自己的耳朵,一直到他去世前,不斷遭受到閒歇性精神病的折磨。而且他喜歡喝苦艾酒,這種酒對躁鬱症患者有很不良的影響。雖然如此,這卻是他一生中創作慾望最旺盛的時期。
我的自畫像中所看到的是他割去右耳,其實這幅畫是它著鏡子畫的,而他所割下的是自己的左耳。
梵谷的一生可以說是一種悲劇,他渴望被人瞭解,結果總被人們排斥、拒絕;他的孤獨,不像塞尚或高更是自己選擇的,是不得已、被迫的。他永遠飄蕩在不定與迷惘中,但是他一直不斷在追尋他的作品似乎向世人吶喊:「請你們看看我的世界是多麼美麗!」
另一個故事是德國藝術家Albecht Durer的名畫「祈禱之手」的故事,這幅畫的仿製品我曾在台南診所的牆上看過。
內容是:
十五世紀,紐倫堡市附近的小山村,冶金匠萊克特家有十八個孩子。為了溫飽,萊克特必須到處攬些雜事掙錢,儘管生活艱難,家中的兩個大男孩弗朗西斯和阿伯特都有一個夢想,希望通過深造施展藝術才能,但他們深知父親是沒有能力送他們去紐倫堡的高等院校讀書,哪怕只是其中一個。
兄弟倆擠在小床上經過長時間討論後,達成了一個協議:以擲硬幣決定輸贏。輸了的去附近礦場幹活,掙錢供養另一位讀書;贏了的在完成學業後的四年裡,即便賤賣自己的藝術作品,也要幫助另一位學習,如有必要,也得去附近的礦場幹活。星期天早晨作完禮拜後,兄弟倆擲了一枚硬幣,弟弟獲勝,踏上了去紐倫堡的路,而哥哥則到礦場工作。弟弟在學院裡學習幾乎是駕輕就熟,畢業時,他的蝕刻版畫、木版畫,以及油畫都遠遠超過了他的教授,也透過一些委任的工作,賺了不少錢。
當年輕的藝術家重返鄉村時,哥哥在自家的草坪上為弟弟榮歸故里,舉行慶祝晚宴,弟弟忙著向親友乾杯,並感恩地向哥哥說:「我要感恩哥哥,該輪到你去紐倫堡實現你的夢,現在就去,換我照顧你。」淚水卻順著哥哥的臉龐流下來,嗓子嗚咽,一遍遍重復著說:「不!我不能去紐倫堡,這對我來講太晚了。我的手已經是礦工的手,每隻指骨都受傷過,右手的關節炎已讓我不能舉杯回敬你的祝酒,怎能揮動畫筆或雕刻刀勾勒出精巧的線條?對我來說已經太遲了。」
弟弟聽了,心裡相當難過。幾天後他不經意地路過教堂,看見哥哥合著粗糙的手正在禱告著:「主啊!我這雙手已無法讓我實現成為藝術家的夢想,願您將我的才華與能力加倍賜於我弟弟阿伯特。」心懷著無限感恩的弟弟,便決定繪下這一雙手回饋給哥哥。
即使過了四、五百年後的今天,Albecht Durer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仍是這幅「祈禱之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